2月28日,“西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大会在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春季分会暨第十七届西部(杨凌)农资苗木交易会会期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农业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主题,从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等层面对“西农模式"助力产业发展进行了经验分享。
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技推广处处长冯永忠作主旨报告,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清、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银栓、斗口试验示范站站长郭勇和淳欣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屈鉴刚,先后进行“西农模式”助推产业发展实践经验分享。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西农模式”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吸纳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户参与的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发挥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选择农业优势产业,建设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永久性试验示范站,使之成为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科技策源地。”冯永忠说,服务国家“三农”发展是农业高校的重要使命。为探索农科教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农技推广新路径,支撑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2005年“西农模式”应运而生。
“学校已与18个省区200余个市县政府合作,建立试验示范站31个、示范基地50个、示范园200多个,大学科技、人才等直接服务于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蔬菜、牛、羊等主导产业的升级发展。”冯永忠表示,二十年的探索,“西农模式”日趋完善和成熟。未来,该模式必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展现担当。
林清作《西农模式助力海原县肉牛产业发展》经验分享时表示,该院是“西农模式”的践行者。帮助该县实现了肉牛科技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年均带动肉牛产业新增效益超200亿元。其核心价值在于打通了“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的“9821”模式,为海原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推广模式。
陈银栓在分享题为《坚持全链条打造领头羊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时表示,该县依托“西农模式”,制定了百万只奶山羊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不断强化奶源基础性地位,建成规模羊场216个,奶山羊存栏57.2万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0%;参与制定国家和省市标准18项,发布团体标准52项,突出了村集体经济、能人大户、脱贫群众的主力军地位。
目前,该县建成国家核心育种场和28个人工授精站,通过基地托养,饲草种植等连接形式,带动全县1/3以上的脱贫户养羊,户均增收占经营性收入的70%以上,跑出了一条赶着羊群发羊财的致富新路子。
郭勇表示,依托“西农模式”,试验站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累计完成了30个小麦玉米新品种鉴定、展示工作;完成了“西农585”配套技术集成,“西农511”节水减氮等技术研究;开展了小麦茎基腐病、玉米穗腐病、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秸秆全量还田、棉花、芝麻油葵等研究;建立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50亩示范方田22个,推广面积达190万亩,建设乡村示范村6个。
淳欣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屈鉴刚表示,“西农模式”以大学为依托,通过科技推广和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电商直播,拓展数字化助农新模式,帮助更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后续将共同打造一批生鲜超市,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